
標簽:慶元,稀土礦,儲量
據了解, 浙江省地質七隊自1995年進駐慶元山區開展尋找稀土礦工作,二十年間幾上幾下,幾進幾出,不斷探索,歷經艱辛。2013年7月,該項目被正式列為浙江省地勘基金項目,經過兩年的努力,終于取得了喜人的找礦成果。
據浙江七隊副總工、該項目負責人樊錫銀介紹,本次在慶元探獲的稀土礦床類型為風化殼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床,稀土礦主要賦存于花崗巖風化殼中,見礦厚度數米以上,品位較高。該礦床類型的勘探,實現了浙江稀土找礦的重大突破,為該省稀土礦成礦理論、成礦模式、找礦方向提供了新的資料,為該省乃至全國尋找同類型礦床提供了有益啟迪。
稀土包括釔、銪等17種金屬元素,是重要的戰略資源,有“工業維生素”的美稱。樊錫銀介紹,此次發現的稀土礦,稀土配分類型以低釔中銪輕稀土為主,部分為低釔高銪輕稀土,少數為中釔高銪輕稀土型,其中的主要元素可廣泛用于國防、軍工、航天、核能、冶金、石油化工、玻璃陶瓷、皮革染色、化肥等尖端技術領域。
作為全國模范地質隊,浙江地質七隊沒有躺在以往的功勞簿上睡大覺,而是繼續秉承地質“三光榮”精神和該隊“找礦報國、服務社會、富民強隊”的宗旨,投身找礦突破戰略行動。從2013年8月該隊稀土項目組進駐慶元礦區起,項目組成員們常年扎根在海拔800至1400米的山區,迎著朝陽上山,披著月光下山,穿梭在浙西南的深山密林中。在野外調查期間,他們每人每天還要背負數十斤重的樣品,但他們孜孜不倦,無怨無悔。
為了減少勘查工作對環境和植被的破壞,項目組放棄了效益高但對環境影響較大的重型設備鉆探方式,改為綠色環保的手工取樣鉆施工。盡管如此,他們僅用6個月時間,就完成了全年的野外勘查工作。項目組完成取樣鉆9000米,樣品測試分析9000多件。完成了項目的普查設計編寫工作及礦區近100平方公里1∶10000地質測量,系統收集了區內第一手野外地質資料,初步總結出了區域成礦規律。
日前,來自中國地質科學院、浙江省地勘局、浙江省地質調查院、浙江省地質勘查基金管理中心的6位專家,對該項目進行了階段性野外驗收。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資源研究所研究員王登紅博士認為,“在1000米左右的海拔高度、這樣的緯度找到一個大型的風化殼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床很不容易。”著名地質礦產學家、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毓川在驗收會議上指出,“該礦區稀土氧化物資源量可達大型礦床規模。浙江首個具有工業價值離子吸附型大型稀土礦的發現,是浙江地質礦產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,意義非常重大。”